關於中藥
中國歷代本草古籍把中藥材大約分為上品、中品及下品3類。其品評分類的標準在於藥材所含毒性的高低,以及對人體產生副作用程度的輕重,以及藥物的療效等項目,並以君、臣、佐、使的配伍原則,做為中藥方劑的組成基礎。
上品藥120種是君藥,主養命以應天,無毒,多服久服不傷人,欲輕身益氣,不老延年者用。中品藥120種是臣藥,主養性,無毒、有毒斟酌其宜,欲遏病補虛盈者用。下品125種是佐藥或使藥,主治病,多毒,不可久服而不傷人,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用。
常聽說天然中藥無百害,但從藥物動力學的觀點來看,這個說法符合容易產生毒副作用的大劑量或長期服用法則,可能並不完全正確,只有安全且合理的用藥才能有效地達到保健的目的。
大劑量或長期服用藥物,除了容易超過最低中毒濃度產生毒性反應外,也可能會造成藥物代謝飽和,藥物在體內蓄積和排泄不易的副作用,這些情況都容易引起食品、草藥與藥物的交互作用。尤其,在沒有充分的研究下,有些中草藥或保健食品很容易被大劑量或長期服用,有些副作用可能在不自覺中慢慢產生且累積。
藥食兩用的中藥材
因為國人有「藥食同源」的觀念,部分中藥材用於藥膳料理或調味包等食用,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,所以衛生福利部自2000年起陸續公告「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」,並公布於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的官方網頁,相關資訊可至首頁/法令規章區/中藥業務相關法規/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,進行查詢。
這些「藥食兩用」的中藥材,雖然在法規上准許調味使用,被視為食品,但單一味藥的本質仍屬於中藥材,所以除了要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的相關規範之外,更應符合中藥材的規範。
既然是中藥材,我們可以了解服用藥物後,身體會對藥物有所作用,過程包括吸收、分布、代謝、排泄等階段,在每個階段中都可能在體內增加或減低藥效,例如在代謝階段,體內的酵素可能對藥物進行生物轉換,把藥物代謝而影響藥效。
這種探討藥物在身體內的歷程與時問的變化,進行定量處理的一門科學,就是藥物動力學。
「藥物動力學」
“藥物動力學,講的是藥物在身體內的動態反應過程”
藥物動力學研究的是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時,所受到身體的影響,簡單來說,就是探討藥物在體內的動態變化,而這一連串的變化,包含:吸收(absorption)、分布(distribution)、代謝(metabolism)和排除(excretion)這四個過程,簡稱為ADME,透過這四個過程,我們可以討論臨床上各種中藥或西藥在服用後,在體內所發生的事情,而這些資訊有助於我們了解臨床上給藥的劑量、預測效果及了解毒性等等,總之可以幫助我們對於藥品有更科學更精準的掌握。
關於「食品動力學」
“輪流換吃保健食品,少量多樣長期服用,是安全合理的服用新觀念”
這裡的食品,包括一般的食物及「藥食兩用」的中藥材,常見的藥食兩用中藥材是安全的,如果不慎引起副作用,通常是因為吃太多或吃太久,服用這些保健食品在體內產生作用的同時,也在體內進行吸收、分布、代謝及排泄等現象,這樣的過程在「食品動力學」的研究上,往往呈現非線性藥物動力學的現象。
「非線性藥物動力學」指的是,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,無法使用單一線性的過程描述,舉例來說,一般藥物在體內循環的總量,應該和原本服用的劑量相關,這就是屬於線性關係;但如果今天藥物的體內的濃度會隨時間呈現不成比例的增加,或導致體內排除的時間延長等,就屬於非線性關係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甘草及人參,都有非線性藥物動力學的特徵。
保健食品服用新觀念
“輪流換吃保健食品,少量多樣長期服用”
人參提神的作用會興奮交感神經,如果大量吃或長期吃,可能會讓神經長時問處於興奮狀態,就會有精神耗弱的現象。甘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甘草酸,它的化學結構式類似類固醇,如果大量吃或長期吃,會有類似類固醇的副作用。因此服用有非線性藥物動力學的保健食品時 (如人參、甘草),可以連續吃一陣子後休息一兩天,之後再繼續服用,讓體內累積的藥物成分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分布、代謝及排泄,是合理的保健食品服用頻率,可以減少潛在的副作用,也能同時擁有預期的保健效果。
古籍記載的上品藥,多服久服也不傷人,聰明的現代人,透過「食品動力學」的觀念,安全合理的用藥,更能達到保健的目的。輕鬆地吃,身體沒負擔,才能真正達到保健的目的。